当前位置:首页 >> 今夕开滦 >>开滦史话

旧开滦的多种经营
更新时间:2017-04-11 点击数:179

解放前,开滦煤矿的经营者以赢利为目的,在发展煤炭生产着力占领市场的同时,也很注重发展与煤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多种经营项目。所从事的多种经营涉及面很广,形式多种多样。按资金渠道分有开滦独资经营开办的,有与人合伙或入股分利的。按形式分规模较大的有河运、海运、经营铁路公司、承办金矿、银矿、玻璃厂、水泥厂等。中等规模的有制砖、焦炭、石料、造林等。规模较小的有兴办各类加工制造小厂等。这些项目,有的曾经营的有声有色,为开滦赚取大量利润,有的却在开办不久,亏损较重;有些在历史变迁中因产权变更、经营不善等原因逐步停办。但却为我们今天搞活经济,以煤为主,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料。

一、海运

1888年后,开平矿务局在沿海一些口岸设立了码头,并自购轮船,开展海运业务。1895年开平矿务局有轮船4艘,除运煤炭外还兼运邮件、旅客和一般货物。到1900年时,巳拥有6艘轮船的运输队,当年海运收益银3万两,提存折旧4.43万两,公积金8.86万两。1898年开滦矿务局在秦皇岛设立经理处,1903年秦皇岛码头成为转运开平煤及本地其它物资的主要集散地。20世纪20年代初,为提高海运能力,降低海运成本,开始采用大量租用轮船办法削减自备船只,到1924年共租用轮船27艘,其中中国船7艘、外国船20艘,总载重量达49689吨。1933年租用轮船18艘。另外在秦皇岛、塘沽码头还备有拖栈、引港、挖泥等船只。

开滦的海运经营,促进了本企业煤炭的运销发展,也为唐山地区打开了物资交流的海上通道,为开滦带来了巨大的利益。1941年后,日本占领开滦煤矿,海运被日本霸占,日本投降后,为国民党政府收管。

二、砖品生产。

光绪四年(1878年)开平矿务局建唐山矿时,即设砖窑烧砖自用。到1900年左右,在林西、唐山矿均建有砖厂,全局共有砖窑17座,年产砖60万块。1912年,开平、滦州两公司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后,原有林西,唐山两矿砖厂巳不能满足矿山工程和市场需要。为此,开滦与启新洋灰有限公司磋商,于1917年达成永租启新洋灰有限公司马家沟砖窑的合同,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扩建了马家沟砖厂。扩建后连同租用的旧砖厂共有大穹形窑8座,每座容3﹒4万块砖,小穹形窑3座,每窑容1﹒65万块砖,煤气窑2座,每窑容2﹒43万块砖。上述三种窑可烧制标准砖和特型耐火砖、铺地砖及上等建筑砖,另有霍门夫窑1座,分20间,每间容1﹒05万块砖;园形窑1座分18间,每间容0﹒4万块砖。这两种窑主要烧制普通建筑砖及井下用砖。还有土窑4座,每窑容3﹒05万块砖,主要烧制各种缸砖,地面砖和异色面砖,各种砖品除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西伯利亚、美国、菲律宾,爪哇、马来西亚等国和地区,可称得起当时远东最大的耐火砖厂。1932年,又扩建了唐山砖厂和林西砖厂。唐山砖厂建有霍门夫窑1座,每月烧砖30万块,穹型窑1座,煤气窑1座,土窑33座,烧制缸砖,缸管;还有磁砖窑5座。林西砖厂建土窑10座,每窑容8.6万块,月产砖30万块,产品为建筑砖,主要供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使用(林西砖厂于1950年11月停产)。

1952年人民政府代管开滦后,砖品生产主要集中于马家沟砖厂,先后将唐山、林西、唐家庄矿砖厂的设备搬迁合并到马家沟砖厂。统一后的马家沟砖厂共建有各式窑47座,机器房、碾房3938平方米及粉碎机5台,混链机2台,搅拌机2台,动力轧砖机2台,人力轧砖机13台。当时砖品生产未列入国家计划,完全靠自销。1955年根据市场需要,开始生产矽石耐火砖,高铝砖,多熟料耐火砖和保温砖。1958年6月,马家沟砖厂划归唐山市工业局管理,开滦大规模的砖品生产到此停止。

三、石料生产

光绪五年(1879年)开平矿务局开凿唐山矿一、二号井时,是从唐山市场上采购石料砌筑井壁的。1908年在赵各庄北山东麓,由包工大柜雇用临时工人二、三十人开始采石,年开采量约5000立方米。1924年各矿井下砌石,地面建筑如铺设铁路所需料石,方石,石渣增多,开滦总矿师为节约开支,在马家沟、唐家庄、赵各庄等矿组织开山采石,并购置了赵各庄北山,成立“北山采石厂”。当年铺设了与赵各庄矿相联的铁路线,建成5座石灰窑,安装2台石碾,采用包工制形式经营。1927年赵各庄郝氏兄弟承包的裕丰采石场,雇里工20多人,临时工二、三百人,年产石料1万立方米。1949年取消包工大柜后,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开滦建材厂。

四、焦炭生产

开平矿务局自建唐山矿始,就在矿内设立炼焦炉生产焦炭,供当地市场冶炼等业需要。

1892—1899年间,由于汉阳铁厂需要大量焦炭,开平矿务局扩大了焦炭规模,1903年唐山矿焦炭窑达到60座,每窑装28吨煤炭,烧炼15天后产焦10吨。1914午后逐步发展成以林西炼焦厂为主的炼焦生产基地。北洋滦州官矿公司成立后,在马家沟设40余座炼焦窑,到30年代时,炼焦厂共有445座焦窑,每窑能容煤19吨,产焦约10.5吨,每月全厂可产焦7000吨(即每日产2291吨)。当时焦炭品种分两种,用特号洗末(灰分12%)炼成的为特号焦炭(灰分18%左右),以洗末炼成的为头号焦炭(灰分23%)。此外,尚有碎焦一种,系由焦中拣出来。据开滦档案记载,自1901年—1948年,在开平公司、开滦矿务局、日本军管理及以后各时期,每年均有焦炭出售。

五、营木造林。

开滦自办林场始于光绪七年(1881年)。当时,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在筹建运煤河时,见塘沽一带荒地甚多。就产生了开办林牧场加以利用的念头。于是邀集亲朋好友共招集股东13万两(开平矿务局6.5万两,其余由唐的亲朋好友认足),购买了塘沽荒地4000顷,在宁河县新河地方合股开办了一个塘沽耕植公司,采用西法,用机器开垦荒地,开展种植和发展牧畜养殖,拟用此地种植的树木将来充做井下坑木使用,整个农场由矿务局派人管理。

1900年后,开平矿务局被英人骗占,继任唐廷枢充当总办的张翼将新河农场地亩作为开平产业一并移交给英人新成立的开平矿务局有限公司,当初入股的华商又不能与洋人争论,故原系合股开办的新河养殖农场逐渐落入英人手中。

滦矿开办后,也在马家沟矿内外种植了由德国购买的125万株洋槐,以备将来充井下坑木。开滦联合后,自1919年开始砍伐自植的林木充做井下使用。1922年,开滦经营的林场业务划归地亩处管理,地亩处除经营新河农场外,还在各矿附近择地种植树木,同年6月,开始试栽西伯利亚树种,8月,在阎庄、胥各庄一带共有107.5万株树木,当年砍伐18111株用做坑木。1923年,地亩处又拨出森林地350亩,种幼树53669株,到1924年6月初统计,共造林6920亩,种树1123000株。当年又增加森林地480亩,补种95200株新树。截止到1930年时,开滦在唐山一带有植树地3014亩,胥各庄一带有植树地1972.649亩,马家沟一带有3231.71亩,赵各庄一带有2266.86亩,唐家庄一带有植树地78.281亩,当年因外地采购坑木困难,曾将其中22534株树木再次砍伐入库充做井下坑木使用。解放后,开滦的林场造林工作得到发展,70年代将营造坑木列入“四、五”规划项目,并逐步走上了与地方联营,共同开发林场的道路。

六、入股办厂

1.承平银矿

1883年前,在承德山区有银矿三处,一处叫烟筒山,一处叫骆驼坡,一处叫孤山子,由锦州人倪氏采用土法开采。当时因土法开采无力解决排水问题,深处矿产不能挖出,故产量较小。1883年,由上海招商局、朱翼臣、倪氏三家合股共同组成承平银矿合伙开采。但不久,因招集的股本用罄,反欠国税,清政府催缴甚急,欲再招股本又无人认购,所以1885年面临倒闭的危险。北洋大臣李鸿章得知后,认为“以此等好矿,无人接办,诚属可惜”,于是命令朱翼臣再招集商股,并借给公款聘用洋人,购置机器改为西法开采。1887—1889年间,虽可以开炉炼银,但每月产银五、六千两,所费却不下九千两,经营—年徒耗五、六万两,入不敷出,再次面临倒闭危险。朱翼臣找到开平总办唐廷枢求助,唐廷枢曾多次到承平一带勘察,认为“此等好矿,又经办理稍有规模,只需再添加机器,加之用心整理,经营数年必收成效,若因数万金之附充不筹,致使十万之公款无着,功亏—篑,良为可惜”。所以,一方面为安慰李鸿章之心,二为开平股东多开一条利路,遂于1890年禀请李鸿章将承平银矿交给开平矿务局办理。

开平矿务局接手承平银矿后,当年既由开平矿务局垫还了三万两所借的公款,又垫付了四万四千两购置机器设备的欠款,并承诺将承平银矿原开办所用的本银三十万两,除五万两拨做官股外,其余二十五万两分八年归还。唐廷枢接办承平银矿时,对办银矿前景充满希望,但实际开采后,却并未采到大窑好砂,而且适值焦炭价值昂贵,且炼次砂又不合算,于是不得不又改用土法,以木炭烧炼较好的砂,粗次的矿砂只好暂时堆存。后由于开销太大,为节约开支,1890年又将所雇8名洋人尽行解雇,只留1人专管钻探矿砂事务。仅机器尾价、转运费用,遣散洋人回国等费用已用去银十一万余两,除将所产银二万两抵补外,又由开平矿务局垫付九万两。开平矿务局自1890年接手至1891年前后共垫款十四万七千余两,但直至1893年也未找到好的银矿砂线,该矿所出之银,仅够经费之用,无余力还欠款,致使先后垫付的十四万余两资金及承诺代还的原亏欠二十五万两股本形成长期的负担。1900年后,开平矿务局被英人骗占后,承平银矿才逐步脱离开平矿务有限公司。

2.建平金矿

光绪十七年三月,(1891年)建平金矿招集商股十五万两试行开采。当年开平矿务局附股一万两,次年又增加投资两万五千两,前后共投资三万五千两,英人骗占开平后,建平金矿所投资金也不了了之。

3.天津煤气公司

光绪八年(1882年)天津煤气公司筹划在天津英租界内安装煤气管与街灯,按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的标准收取费用。当时,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认为这个计划有利可图,就由开平矿务局出面承购三百股,每股一百两的股票。1890年后,此煤气公司建成供气。开平矿务局按股取息。

4.细棉土厂

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见唐山一带建筑砖厂用水泥较多,遂由开平矿务局出面集资十万两,开办了唐山细棉土厂(即启新水泥厂前身)。1889年11月开办,1891年投产。水泥厂开办之初,原预计花费三万两,但建厂房、购机器、修库房等开支不断膨胀,到1892年巳占用资金二十四万四千余两。其中除由官款挪用外,仅开平矿务局就垫付九万四千两。加上1892年唐廷枢病故,接办者贪污渎职,水泥质量下降,造水泥的原料购自广州香山一带,成本昂贵,1893年被迫停工关闭。1900年后,唐山细棉土厂的股份被英人把持过去,后在收回开平局的运动中,于1906年经周学熙之手将该厂收回。招股成立了唐山洋灰公司。1907年组成启新股份有限公司,经过整顿,产品行销全国,从此脱离开滦。

七、自办的小型附属厂

1.煤气厂

1880年开平矿务局在唐山矿修建了足供二、三百盏煤气灯的煤气厂。制造煤气的设备全部是唐山矿机修厂自造,即有干熘釜16个,长2.25米,每天用煤2.3吨,产煤气543立方米。所产煤气主要用于上井口、锅炉房、修配厂等处照明。1906年唐山矿发电机投入供电,电灯代替了煤气灯,煤气厂停办。

2.制冰厂

1925年唐山矿内曾设有制冰厂,供五个矿的员司自用。厂内有特制火车一辆,夏日每隔—天装冰运至其它四个矿。四个矿都有冰窖以备储藏。制冰厂投资2万元,每日能制50磅重冰块160块。用自来水经过滤后注入冰槽内,每年制冰期10个月,每块冰成本约8分,售价一角四分,每年消耗阿母尼亚40—50磅。

3.制革厂

唐山矿内制冰厂旁边还设有制革厂。原料生皮系从本地市场购买,皮革制成后即在厂内制成缰鞍具,备驾矿车骡马用。当时制革一般为简单的手工劳动,用刀刮净生皮,再以硫酸洗涤,然后置石灰内4—5日,再浸入“光鲁姆”水内l—2日即成。

4.棉花厂

厂址设在唐山矿西北井处,规模较小,由市面购买棉花,弹净后供各矿医院使用。除此外,开滦各矿还曾相应开办过麸料厂、面粉厂,主要供开滦内部自用。

5.以贫民教养院名义开办的小型工厂

开滦于1922年创办的“贫民教养院”收养了大约128名与开滦相关的老弱病残。利用这些老弱病残开办了名目繁多的小型工厂。1926年,教养院有院民242人,当时开设的工厂有地毯厂、肥皂厂、汽水厂、洗衣厂、编筐织席厂、鞍具厂、制鞋厂、木工厂、缝纫厂、绣花厂、染织厂、牛奶制品厂、养猪场、养兔场、养蜂场、菜园子等。据1926年统计,单织地毯一项就盈利5176元,全院一年能创出25万元产值。1936年后,开滦用院民们生产的地毯、绣花产品销往国外赚大钱,把院民们生产的衣服、肥皂大部分卖给开滦矿工;院民们生产的汽水、啤酒、乳酪供洋人、员司们食用;生产的兔肉、蜂蜜给神甫吃;猪肉、牛奶、奶油、黄油供洋人员司食用;木工厂生产的薄斗子专门用来装殓井下死亡的矿工和教养院死亡的院民。1948年唐山解放后,开滦教养院被取消,洋人神甫、修士陆续回国,教养院开办的各类小型工厂随之解体。

唐山解放后,以上开办的各类小型工厂及其附属生产项目逐渐被取消或被大的生产厂所代替。各矿生产不能兼顾的一些小型项目如锹、镐、螺丝钉等由部分煤矿职工家属组织起来的服务队解决。60年代后,由“家属生产大队”“家属副业生产科”或“生产学习大队”等办的加工厂为矿上服务,后大部分被服务公司所取代。

(任荣会)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 2007-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电 话:0315---3024885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