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快讯 >>媒体报道

【工人日报】“百年达道”:一座英雄城市的工业记忆
更新时间:2017-06-02 点击数:3919

★寻找工业遗存

 

本报记者 李昱霖 本报通讯员 赵平安

 

冯骥才在他的《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中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唐山市的新华东道,正处于繁华的闹市区,每天车流如潮,人来人往。可在上面行走的年轻人大多并不知道,在他们的脚下,有一处记载着这个城市发展历程的一处百年古迹“达道”,在这个曾经遭受过大地震的城市可谓鲜见。

见证英雄城市的风雨沧桑

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立新的带领下,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走近这个神秘的所在。这里闹中取静,沧桑古朴。避开了城市的喧嚣,只有偶尔穿行的火车的几声鸣笛,似乎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有的百年沧桑。

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隧道式桥洞,位于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园区东部的“矿业遗迹观光区”内,唐胥铁路矿内段北侧,与“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一号井对望,相距仅百余米,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达道净高5.7米,宽7.65米,全洞长65.1米。南北洞口上方各镶有一块石碑,上写“达道,光绪己亥二十五年四月初四开平矿务局”字样,隧洞从地基到券顶全部为条型料石券拱而成,坚固无比,虽历经百年,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而丝毫无损。达道隧道中铺设的铁轨,是当年连接唐山矿和西北井矿,担负煤炭运输任务的铁路。直至今日,桥洞内仍在通行火车(主要作为开滦唐山矿运煤机车调车使用)。

据王立新介绍,达道,老唐山人俗称北大碹,达道取通达之意,由时任中国铁路公司总工程师、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克劳德·威廉·金达设计。达道是为运当年西山矿(唐山矿附矿)之煤而建。

1881年开平矿务局唐山矿出煤后,由于质优价廉,加之有唐胥铁路和运煤河勾通外部市场,很快占领了华北、华东市场。为满足全国各地对开平煤的需要,在增开了林西矿之后,又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距唐山矿一号井西北3华里处开凿了一个新井,称西北井。该井曾因流沙层过厚建井中止,后又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岩石裸露处选址建井,井深125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出煤。 新建的西北井实为唐山矿一号井之附井,系独立提升系统,产量并入唐山矿。为使西北井所产之煤能由唐山矿一号井架下之唐胥铁路转运销售,在唐山矿与西北井间修筑了一条1.5公里长的联络铁路支线。因唐山矿一号井与西北井之间当时相隔一条东西向的广东街(为唐山市当时主要街道,今改新华道),故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广东街路基下开凿了这条南北走向的隧道式桥洞,称为“达道”,以使火车可经此直达西北井。西北井共经营26年,通过这条达道向外转运出265万吨煤炭。达道建成到本世纪初,除了运煤以外,也成为往唐山飞机场运送油料、粮库运粮的必经之路。如今,用作唐山矿煤车的编组调度。百余年来,达道见证了唐山这座北方重工业城市发展的风雨沧桑和辉煌。

仍在使用的最早的中国铁路隧洞

2013年5月初,达道、唐山矿一号井、中国铁路源头等3处“开滦唐山矿早期工业遗存”一起,被国务院核定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为7-1632-5-025。达道也因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唐胥铁路的起始段的一座重要遗址,而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

关于对达道的研究,开滦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开滦文史专家杨磊研究较深。

采访中,杨磊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近年来,曾有媒体记者称百年“达道”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的报道。此报道曾在各大网络媒体上热传。在杨磊看来,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太准确,第一,达道是洞不是桥;第二,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是唐胥铁路上的西桥,即1881桥(已弃用);第三,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最早铁路公路立交桥是唐胥铁路上的东桥,即1882桥(唐山双桥里东桥),此桥北面500米左右就是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建于1882年的唐山站遗址;第四,最早的铁路隧洞是台湾铁路的狮球岭隧洞。因此说,不论是桥还是洞,达道都不占先。但达道是目前还在用,且保护完好的中国近代工业遗存,准确的说法应为“达道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最早的铁路隧洞”。

在研究达道及搜集开滦历史老照片的过程中,杨磊先生还与多位海外学者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英国的皮特、佛兰克和日本的藏重信隆三个人来唐山。这三个人都是研究中国铁路史多年,并有学术著述出版的专家学者。特别是皮特,杨磊先生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手中握有大量中国铁路史的资料和老照片。由于是第一次见面,皮特没有同意当时翻拍他带来的照片,但承诺取得金达家人同意后,再发过来一些照片。那一次,杨磊先生带他们到达道现场参观,并介绍了即将在这里建设“矿业遗迹观光区”的想法。他们很惊讶百年达道还在用,而且还保存得这样完好,纷纷在此拍照留念。皮特回去不久,即給杨磊传过来一批照片,其中就有达道建成之初,金达站在达道旁的珍贵照片。这张照片是从达道的南面拍摄的,金达倚身靠在左侧的石壁上,左脚抬起也贴在石壁上,双手自然放在双胯处,面朝向摄影者,摆了一个悠闲的姿势。金达的左侧,有两个工人推着车在运砖,右侧有一个工人蹲着干活,他们的脸也都朝向摄影者。在达道的上方,也就是唐山矿北墙外露着10个朝这里张望的脑袋。从画面上看,达道刚刚建成,周围还没有收拾利索,圆木、方木、石渣、砖垛还在旁边摆放着。这张照片最重要的信息是显示了当时达道的宽度在3米左右。达道口成倒u型,上边最宽处比底部宽半米多。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

2011年9月皮特来开滦时,杨磊先生曾在达道现场就另一张照片与之进行交流。这张照片是从达道里面向南面拍的,画面中一、二号井架、井口天桥、锅炉房冒烟的大烟筒、达道口的小型蒸汽机车(类似腾云型)等清晰地显示出来,达道口上方的石碑边也明显地露出一截。但令人不解的是,达道内却铺着两条并行的铁路。从一号井井架特征和小机车样式看,这是唐山矿早期生产和运输的情景,应该是在1920年之前拓宽的达道,铺设的双线铁路(1920年,西山矿被淹,停产弃用)。他们在达道里仔细观察,发现外边停放的运煤车是完全可以在里面并行通过的。于是在达道里相同的位置拍了一张照片进行比较,这两张照片显示达道洞口竟丝毫不差。至此,大家达成了共识,确认这是达道早期照片,消除了因铁路双线而否定这张照片是达道的存疑。

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委员会中国代表,北京大学教授阙维民在实地考察了“中国近代工业遗存”后,对达道作出了如下评论:“该遗迹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其作用和价值怎么形容也不过分”。

记者站在达道遗址边上的观光廊桥上,看着这位世纪老人沧桑屹立,似乎穿越了时空,在与历史对话。

向南望去,巍峨高耸的唐山矿一号井井架,井架上旋转的天轮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的脚步;脚下达道内,唐胥铁路起点处铁轨上依然满载煤炭、迅急穿行的火车,仿佛依稀听到百年前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巨大的轰鸣声。

历经风雨冲刷仍苍然屹立的“百年达道”,仿佛一位百岁老人,正在默默诉说着一个北方重工业城市崛起的艰辛。

6363121479184900003732031.jpg

网址链接: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7_05/15/GR0501.htm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 2007-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电 话:0315---3024885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