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今夕开滦 >>今日开滦

开滦集团创新用工方式,深挖人力资源价值
更新时间:2017-08-18 点击数:380

—— 把“效能”摆在第一位 

 鄢丽娜  白文刚 李晓辉

 

近年来,减人提效、转岗分流是各家煤炭企业都在做的事情。如何把人安置好,如何提高管理效能,各家都有各家的“招儿”。

开滦集团在劳动用工改革中实行的“六工转移”,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

所谓“六工转移”,即地面向井下辅助岗位转移、井下辅助向井下一线岗位转移、管技向操作岗位转移、女工向男工岗位转移、单位余缺岗位之间转移和总部向外埠转移,让管理效率更上一层楼。

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开滦集团就开始尝试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 

“就像拧毛巾的水,开始很好拧,但越到后面就越不好弄了。过去我们10万人的时候,人员冗余,减起来相对容易。到了一定程度,就触及深层次管理问题,开始尝试‘六工转移’。”开滦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梁刚说。

据梁刚介绍,“六工转移”的核心是通过企业内外部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使员工由不创造效益的岗位向创造效益的岗位转移、由创造效益较少的岗位向创造效益更多的岗位转移、由原来的创效岗位向新的创效岗位转移、由在本部创效向外部创效转移。在转移过程中优化队伍结构,挖掘员工潜能,促进技能提升,让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实现员工价值增值。

据了解,“六工转移”一开始,其实只有“四工转移”,是由开滦集团荆各庄矿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2014年,开滦集团将荆各庄矿总结提出的“四工转移”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2015年扩展为如今的“六工转移”。

到外埠去创效

工人去外埠,一般是工作42天,回家休息18天;如果工程比较紧,也有一次性干两三个月的;干部同样也需要在外埠连续工作

荆各庄矿探索转变用工方式,是因为该矿资源濒临枯竭,不得不到外埠创效(本报在2015年8月10日三版曾报道过荆各庄矿员工“走出去”的故事)。

荆各庄矿党建工作部部长郑立生介绍,员工往外埠转移的方式各异。

“有时候是成建制地调动,比如一个班全拉走了;有时候是单调,比如就需要特殊工种这几个人;有时候是轮换,比如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又需要这个工种的员工,就这几个人轮流去。确实有困难的,也可以申请调回来。”郑立生说。

工人去外埠,一般是工作42天,回家休息18天。如果工程比较紧,也有一次性干两三个月的。干部同样也需要在外埠连续工作,“去年我们有个干部在外埠连续工作的时间打破了别人在2014年创下的119天的记录,他连续干了150天。夏天去,冬天回来。吃住都在办公室,电话随时响,工作随时处理。人少,忙不开,活儿啥时干完,啥时回。”郑立生说。

目前,荆各庄矿在唐山以外有9个项目,其中1个项目在印度。

“除了技术指导的专家,我们还有位厨师跟着一起过去。印度的饮食我们不习惯,那边没有面食。蒸馒头的屉、擀面杖、面板都是空运过去的。每次员工回来再去,带回印度的都是调料、厨具,那边不好买。”郑立生笑着说。

在唐山区域,荆各庄矿还承揽着开滦集团内部4个矿的综采安拆、掘进、开拓等工程。

2010年,荆各庄矿在册员工有4247人。截至2017年6月底,荆各庄矿在册员工为2913人。向外埠转移1200多名员工,每年创收1.5亿元左右,留在矿内的只有1700多人。

保障井下采煤

地面人员向井下转移;在机电、运输等辅助岗位的员工,向综采、掘进、开拓等一线岗位转移

员工从内部向外埠转移,既是用工转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其他几项用工转移的原因。

员工转移到外埠去创效了,矿内的活儿还得照干。虽然实际在荆各庄矿内工作的人少了,但出的煤还和之前差不多。那么,井下的工作如何得到保障?

他们的办法是通过地面向井下转移、井下辅助向井下生产一线转移,使井下的煤炭生产工作得到保障。

“员工已经在井下了,但井下分多种工作岗位,我们就让以前在机电、运输等辅助岗位的员工,向综采、掘进、开拓等一线岗位转移。”梁刚说。

2014年,荆各庄矿员工田金龙与14位工友一起从皮带队划拨到了生产单位,他来到了综采队。

皮带队属于辅助单位,田金龙就在大巷看皮带,顺便做些清理之类的杂活儿。现在,他在综采队做一些清煤和看泵的工作。

田金龙的脸颊红红的,言谈十分淳朴。因为他还要下井,与记者简单交流之后,他就去准备下井了。

荆各庄矿综采队员工李洪波从2001年起就在机电科,是井下机电室的看守工。

2014年2月,他被调到了综采队,后来还升为大修班的班长。以前在机电科时,他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他每月能领到4000元到5000元的工资。2015年,他还曾被派到甘肃红沙岗矿工作过1个月。

“以前的工作相对比较清闲,现在到一线后累了。劳动强度变大,一开始特别不适应。不过这几年,在全国各个煤矿都比较困难的时候,荆各庄矿还能维持不亏损,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家也积极适应变化。”郑立生说。

女工干了男工的活儿

冉朋是开滦集团第一批女信号把钩工,在不久前举办的煤炭生产辅助单位岗位描述大赛中,她击败了其他矿的参赛者,夺得了冠军

在内部向外埠转移、地面向井下转移的过程中,以前一些地面岗位的男工到井下去,相应岗位的人手就比较紧张。开滦集团打破思维定势,让女工来干一些以前男工干的活儿。

姚玉华现在是开滦集团钱家营矿井运区的井口信号把钩工,之前她在洗煤厂做统计工,2014年来到这个岗位,原来这个岗位都是男工。

和姚玉华一起转岗为井口信号把钩工的另外还有3名女工,“我们来了有6个月的实习期,如果干不了就回原单位。”姚玉华说。

新岗位的环境和以前不一样,人来人往,比较嘈杂,有时候同事之间交流得靠“喊”,不过对姚玉华而言也有好处,她笑着说:“来到新的岗位后,我的性格都变了,以前我比较害羞,和人说话都脸红;现在我变得开朗、敢说敢干了。”

新岗位的环境差点儿、工作累点儿,不过姚玉华的工资也涨了些。从一个被认为体面的管理岗位到生产岗位,她不仅没有丝毫的抱怨,反而比过去更有激情,2016年被推选为第一届“感动开滦的矿工”。

与姚玉华一样,荆各庄矿井运机电区员工冉朋在2013年也转到了以往一般都是男工的岗位:井口信号把钩工。

“全开滦第一批,以前开滦集团没有过女信号把钩工。”郑立生说。冉朋之前在安管部的井口信息站工作,做一些信息录入、上下井维持秩序的工作,该岗位属于机关管理岗位。

来到新岗位,冉朋觉得:“就是井口风比较‘硬’,你看我们现在大夏天都得穿秋裤。”她一边说着,一边指着自己厚厚的工作裤。6月的唐山,最高温度在35℃以上。

“以前井口信号把钩工等岗位都是男工,但是这些男工往井下走了,我们就考虑让女工去干这些活儿。”梁刚说,“女工比较细心,一些对责任心、细心程度要求比较高的岗位,女工能胜任,效果也非常好。”

前不久,在开滦集团举办的煤炭生产辅助单位岗位描述大赛中,冉朋击败了其他矿以男员工为主的参赛者,夺得了冠军。

改变管理方式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以前,钱家营矿男更衣室的卫生打扫工作都是男工负责。后来,为了让女工能做这项工作,该矿在没有男员工换衣服时,将更衣室封闭起来,让女工去打扫。

另外,开滦集团还采取了地面辅助岗位向地面生产单位转移、管技人员向操作岗位转移等方式,使用工效用最大化。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各矿则会根据自身情况,采用适合的用工转移方式。

一人能干多人的活儿

开滦集团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改造,优化管理,实现岗位合并;在这里一名员工拥有三四本技能操作证书是再普通不过的事

员工往一线走,人员转移都围绕着井下服务,地面岗位的用工比较紧张。这些工作怎么办?

“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通过机械化、自动化改造,优化管理,实现岗位合并。比如,在洗煤厂我们通过增加自动化控制设施、监控设施、信号设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梁刚说,“另外,在地面后勤系统,如宿舍、食堂、浴室,我们采取岗位承包、部位承包等方式,减少用工,增加员工收入。”

除了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开滦集团还通过员工技能培养,使工人拥有多项资质,从而实现岗位合并,为“六工转移”创造条件。

如今,在开滦集团,一名员工拥有三四本技能操作证书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一直以来,开滦集团坚持为广大员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搭建各种平台。在企业强体瘦身、减人提效的大背景下,广大员工利用各种平台苦练本领,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思路:控总量、调结构、强素质。既然有年龄偏大、技术等级偏低的问题,我们就想办法调整结构,通过‘六工转移’最大化地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梁刚说。

2010年到2016年,开滦集团共精减了约3万人;2014年至2016年,每年劳动用工总量平均减少5500人。2014年至2016年,开滦集团实现“六工转移”的员工分别为1962人、2818人、991人。

  《中国煤炭报》

 

 




版权所有: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Copyright ? 2007-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新华东道54号(开滦唐山矿业公司) 电 话:0315---3024885 地址: